上一页|1|2|3|4|下一页
/4页

主题:顾阿瑛与昆曲

发表于2006-07-12
 昆曲最早是昆山方言的吟唱,称之谓“昆山腔”。周玄暐《泾林续记》曾记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六年(1373年)召见昆山111岁高龄的老寿星周寿谊时提到了“昆山腔”,朱元璋云:“闻昆山腔甚佳,尔亦能讴否?”于是,“昆山腔”在朝廷亮相,以后至明弘治、正德年间逐渐流行起来。实际上,在朱元璋召见周寿谊20年前,即元至正十三年(1353年),此年朱元璋得募兵700余人,并于翌年升总管,兵增至3万,七月攻克滁州。而此时的昆山顾阿瑛在玉山草堂雅集高士名流唱和,已达30多次。当时在玉山草堂雅集与“昆山腔”相关的人士有:柯九思、杨维祯、张翥、高明、熊梦祥、倪云林、袁华、顾坚等。因此,顾阿瑛的玉山草堂是“昆山腔”形成的聚集地。
发表于2006-07-12
据笔者考,昆山腔的形成大致有两个阶段:
   第一阶段是唐玄宗李隆基时代,这个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期,社会相对稳定。据清康熙《昆山志》载:“陶岘,唐开元中(726年前后),家昆山,其学娴经济(阴阳学说),亦以文学自称。生知八音,撰《乐录》八章。陶岘有女乐一部,善奏清商之曲。唐开元末(约737年)名闻朝廷,经过郡邑,靡不招延。”文中“生知八音”之“八音”为:“金”、“石”、“丝”、“竹”、“匏”、“土”、“革”、“木”。这八音在现在的昆曲中“石”音和“土”音已不用,其余均沿用,如“金”→锣、钹、铙;“丝”→提琴、三弦;“竹”→笛、箫;“匏”→笙;“革”→鼓;“木”→木鱼、绰板。“女乐一部”指的是陶岘家伎之类,即有一个演奏班子。
发表于2006-07-12
另一位是比陶岘稍晚的黄幡绰。据唐人赵泽章所著《因话录》和段安节《乐府杂录》所记,黄幡绰原是宫廷艺人,擅演滑稽戏,其得唐玄宗的赏识。安史之乱以后,定居于昆山阳澄湖畔的绰墩山,卒后便葬于此。南宋的龚明之在《中吴纪闻》一书中说:“昆山县西20里,有村曰绰墩,故老相传,此黄幡绰之墓。”明代的魏良辅所著《南词引正》中讲:昆曲“唯昆山为正声,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”。清代刘亮采辑本《梨园原序伦·论四方音》则说:“黄幡绰,昆山人,始变为昆腔,其取平上去入四声,正而无腔,字有肩,板有眼,阴阳清浊。”这一阶段确认了昆山腔的起源追溯到了唐代。再说陶岘如果应诏去了朝廷,那史料亦为更翔实了。
发表于2006-07-12
顾阿瑛(元至大三年,1310年)出生时,元朝统治已近40年。元亡第二年(明洪武二年,1369年)顾阿瑛逝世。
   顾阿瑛名瑛、一名仲瑛,字德辉,号金粟道人。其才性高旷,精于音律,擅长吹、拉、弹、唱,以声伎广交四方宾客;所筑“玉山草堂”建筑群总称为“玉山佳处”,分别有:桃花轩、钓月轩、春晖楼、秋华亭、可诗斋、碧梧翠竹堂、柳塘春、君子亭、书画舫等36处。可谓是江南巨富。当时昆山还有一个曹梦炎,史载:占淀山湖田93围,计数万亩。《农田余话》卷上称曹梦炎“积粟百万,豪横一方”。又《元史》卷十五《世祖记》载:曹梦炎表示“愿岁以米万石输官,乞免他徭,且求官职”。顾阿瑛与其“并称”,可想见其豪富程度。但顾阿瑛却不像曹梦炎那样热衷于求官,他轻财结客,多次辞官。因此,顾阿瑛无论在文坛、艺坛,还是在商界都有一定的影响,尤其是他的“玉山雅集”,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,值得研究。
发表于2006-07-12
顾阿瑛的玉山雅集,通常在玉山佳处的某一景,但也有异地雅集。为探“昆山腔”之奥,这里各录一则:
   其一,顾阿瑛往往由所养的家班女乐一同坐唱,这些女乐中,较为有名的是小琼瑛、小琼花、丁香秀、南枝秀,还有翠屏、璚英、素云、素贞、黑猩猩等。据《玉山璞稿》记载:至正八年(1348年)的三月初十,顾阿瑛邀请杨维祯、张雨、袁华、陆仁、郭翼、秦约、于立、马麐等近10人游苏州石湖,杨维祯为随行的歌妓叫璚英赋了一首《花游曲》,顾阿瑛步其韵和唱了一首。后一并收入《铁崖先生古乐府》卷三以行世。此曲一时流播吴中,传为佳话。这种吟、唱,明显受到了唐代李贺的影响。李贺曾经作过一曲《花游曲》,其序有这样几句:“寒食日诸王妓游,贺(李贺)入座……赋《花游曲》,与妓弹唱。”这是昆剧的萌芽,曲牌连缀。到了明代,“昆山腔”的记事者文太史文徵明把杨维祯和顾阿瑛的《花游曲》用蝇头小楷抄录成卷,并补图。足见杨、顾的影响。
发表于2006-07-12
其二,《玉山名胜集》卷七载:至正十二年(1352年)七月廿六,顾阿瑛在春晖楼招待自淮楚过访的熊梦祥,雅集者有于立、袁华、张守中等,并由家班女乐吟唱,顾阿瑛弹琴,熊梦祥以玉箫和之。
   凡此,在玉山雅集中是为常事。据笔者考:“昆山腔”就是昆山方言的吟唱,“昆曲”是文人的典雅词,通常还有笛子等乐器来伴奏,可称清客、清曲,一般为坐唱,即不是上台表演。所谓上台表演,时在明代中叶,经过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的革新,和魏良辅的丈人剧作家梁辰鱼创作的关于西施故事改编的《浣纱记》,这是“昆山腔”首次登台表演,并确立了“昆曲”名称的定义。此后,由于西方戏曲进入中国,“昆曲”一度沿用“昆剧”。2001年5月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“昆曲”宣布为世界首批“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。2003年3月,文化部又命名昆山市为“中国昆曲之乡”。这样,由“昆山腔(昆腔)”——“昆曲”——“昆剧”,最后确定为“昆曲”,这就肯定了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。因为“剧”就是舞台唱念做打的组合,来源于平民;而“昆曲”是吟唱,是中国人的传统,来源于文人。所以,顾阿瑛对昆曲的贡献也在于此,属文人雅士的唱和、归属于“小众”,故受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。
发表于2006-07-13
发表于2006-07-13
发表于2006-07-13
发表于2006-07-13
上一页|1|2|3|4|下一页
/4页